伴随着2009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值预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的欣喜,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近日出台。文件明确了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提出打造“资产和销售双百亿企业”的战略设想,细化了非公有资本参与新闻出版产业的方式和渠道。此外还强调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业内人士认为,“新政”出台,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远景看好。下面请听相关报道。
新年伊始,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包括: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产业;发展印刷、复制产业;以及发展新闻出版流通、物流产业。
据统计,中国图书、报纸、电子出版物品种和总量五年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国共有国有、民营、外资、合资发行企业12万多家。对于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说:“既然要发展,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是说新闻出版生产力要明显提升,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力争到‘十二五’(计划)”末,实现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比2006年翻两番。”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出版业及相关行业被视为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甚至印刷厂都属于国有事业单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版业才逐渐与世界接轨。但出版单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从2003年开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2009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一份指导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文件,要求2010年底前,所有地方、高校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社,要全部实行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目前,中国580家出版社,除保留了4家公益性的出版社之外,大部分都已按照既定时间表完成和正在完成转企转制,到今年底,所有出版社将全部转型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今年新出台的文件,在改革的基础上推进发展,制定了明确的工作重点和措施保障。文件提出,将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骨干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重组,在三到五年内,重点培育六七家资产和销售都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中国出版界首个资产、销售双破百亿的企业,日前,凤凰集团董事长谭跃成为首个被评为国家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的出版界人士。谭跃在接受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行业里不断地洗牌,对我们也是巨大的压力。我们考虑清楚了,就是在一百亿的平台上我们要有新的战略定位,这个定位就是要做全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这个就意味着我们投资方向、我们的发展路径、竞争优势、增长方式、内在动力,都要有全面地、深入地思考,其中部分还要转型。”
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新政”还有一点尤其引起业内外关注,就是拓宽了非公有资本参与新闻出版产业的方式和渠道。“新政”首次明确,将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参与科技、财经等专业图书出版活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先生认为:“除了肯定(非公有资本)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的性质,肯定了它的作用地位以外,明确了非公资本进入这个产业的三条路径。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国有与民营的深度合作会继续发展和完善。”
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调查,仅北京地区,涉及出版的民营文化工作室就有5000多家。全国民营文化工作室策划图书4万多种,占市场渠道销售的4到5成,市场上多数畅销书是由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策划的。
此外,文件还特别强调,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支持新闻出版产品对外贸易、万象城官网的版权输出、合作出版的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实体,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网络和平台的作用。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认为,新出台的文件是一份科学规划的“蓝图”,远景可盼。
郝振省说:“这个文件有一个发展的相对科学的规划。一个就是新闻出版生产力明显提升;第二个是我们的产业、产品和企业的结构更趋合理。还有一个在新技术的催生下,向数字化转型会有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另外,我们还会扭转在国际出版市场上的不充分的局面,在世界领域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会有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