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万象城官网

万象城官网
| | 联系万象城官网 |
 
万象城官网
集团要闻
党群工作
下属动态
媒体报道
内部新闻
领导批示
招标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万象城万象城官网首页 > 集团动态 > 媒体报道
在奔跑中引领
发布时间:2010-06-04
    编者按:2010年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决胜之年。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浙江能否成为改革的引领者,大胆地走在改革前列,为文化大省建设找到新的突破口,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作出示范?本期我们满怀喜悦地向广大读者推荐一个案例,这就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他们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改革,真收获;早改革,早得益。
   
                  在奔跑中引领
    ——解读浙少社十二年改革苦与乐

                            本刊记者 钟黎明
    
    早在上世纪末,浙江已有不少文化事业单位开始尝试内部改革,走向市场,迎接挑战和机遇。在改革领跑者的第一方阵中,有一支队伍引人注目:从1998年开始,它连续三轮改革成绩骄人,图书年销售额增长了十倍;全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七连冠”;在有效占领市场的同时,它又举起引领国内少儿阅读文化的大旗,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浙少速度:三轮改革谱写发展传奇
    什么是“浙少速度”?市场销售额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以这个速度“奔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一般图书年发行量从原来的3000万元跃升至现在的3亿元,增长了十倍,用了12年时间。奔跑的起点,就在1998年。
    1998年全国图书市场不景气,少儿类图书订数普遍下降,经受“教材教辅剥离”阵痛的浙少社陷于发展困境。为了尽快适应市场,寻找生路,浙少社大胆试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即在用人上,实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在分配上,打破按资历和职称分配的传统模式,根据每个人的工作绩效拉开差距,出工拿工资,出效拿奖金;在出版上,向重点选题倾斜。尽管改革的力度不算很大,措施也不够完善,但相对于原有的机制还是有了进步,而且可操作性比较强,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让浙少社员工惊讶的是,改革仅实施了半年时间,当年浙少社主要经济指标便快速上升,全社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14.2%和18%,甚至连一直亏本的期刊也赢利了。
    如果说1998年改革尚有些“被动”,那么2003年内部机制改革浙少社完全是“主动出击”。2003年,浙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又是浙江的试点之一。浙少社抓住了这一发展良机,主动请缨对内部机制再次进行改革——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调整了组织机构,实行了合同聘用制和岗位工资制。一系列改革也使得一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员工,在面对收入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主动辞职离开了出版社。
    2005年上半年,浙少社进行了一次更加彻底的改革: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部署,在集团的统一安排下,实行了由事业性质转为企业性质的改制。由于工作细致、程序到位,保证了改制工作顺利平稳地开展,并于2006年开始正式转为企业性质。这一年,浙少社实现销售17055万元,净利润达到1084万元;浙少社在全国少儿图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02%,在全国综合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在第13位(前12位都是在京的中央大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出版社改制培训班上专门邀请浙少社作经验介绍。
    三次改革,推动了浙少社的高速发展,使其迅速地从一家地方专业出版社成为在全国少儿出版业界独占鳌头的领军团队。

    浙少品牌:构建整体营销的灵魂之作
     “永远把你的头脑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在浙少社,从社长到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人人都记着这样一句话,因为改革带来的直接挑战就是市场。
    据北京开卷零售图书市场销售监测,全国少儿图书市场中,年销售超过1万册图书的品种不到10%,而浙少社年销售逾万册的图书占全社品种的95%。在全国少儿畅销书排行榜前100位的图书中,浙少社经常占30本以上,是畅销品种最多的出版社。
    作为一家仅有80多名员工的专业地方社,在没有教材教辅的情况下,却创造了超过200余人大社的市场规模和效益,其占领市场的一条秘诀就是:营销创新和整体营销体系的构建。
    通过改革,浙少社培养了职业化的编辑队伍和营销队伍,战斗力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少儿社。2002年下半年开始,浙少社率先在全国少儿出版界以现代市场营销的理念和管理体系改造传统的发行部门,将传统的发货、回款等单一职能,扩展为市场战略规划、产品推广、渠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管理、媒体管理、销售促进等多元复合的营销体系,
整个出版社的编、印、发、供生产流程都以“读者终端”和“渠道通路”为起点和归宿。
    同时,浙少社通过整体营销体系的构建,面向终端读者建立了“推广作品——推广作家——推广阅读”的营销链条;面向客户建立了“推广产品——推广品牌——推广文化”
的良性循环体系,以致于前些年的少儿订货会上经常流传一句同行的笑谈,说“浙少社就是放堆草纸在这里,订货也是最好的”。这也是浙少社强化品牌营销和文化营销后整体品牌提升的一个写照。
    在占领国内图书市场的同时,浙少社还把眼光放到了国际市场,成为目前国内少有的实现万象城官网的版权贸易顺差的出版社,积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浙少社已先后与巴亚、
dk、学者、时代华纳、艾格蒙特、小学馆等国际品牌社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万象城官网的版权贸易关系。在引进大量国外优秀少儿读物的同时,浙少社也向海外输出了大量的原创图书,努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目前有不少家东南亚及港台出版社密切关注着浙少社出版动向,一有新书推出,有的甚至还是模拟本或征订目录,就马上要求购买万象城官网的版权,还经常出现一本书多家争购的情况。

    浙少现象:数字化时代的求胜宝典
   随着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图书阅读率出现下降,少儿出版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数字化时代最后一块堡垒,除了专业少儿社的内部竞争加剧之外,人民文学、中国电力、各大高校出版社等一些实力雄厚的非少儿专业出版社也纷纷挤了进来,目前国内涉足少儿出版领域的出版社已达五六百家。经历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浙少社,正在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苦苦寻找致胜法宝。
    出版示范,是一个出版社在其出版领域内所拥有的话语权,也是出版社的品牌力标志。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浙少社常常以创新的姿态在少儿出版领域“领先一步”,在业内起
到强烈的出版示范作用,有人喻之为“浙少现象”。培育和引领是其中的关键词,也是浙少社为之追求的目标和致胜路径之一。
    坚持不懈培育原创,为国内原创儿童文学作出重大贡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原创儿童文学一直不景气,处于创作力量单薄、市场持续亏损的状态,儿童文学市场则是
“西风压倒东风”。浙少社毅然举起振兴中华原创儿童文学大旗,从1998年开始整合国内原创儿童文学的创作资源,以“幽默儿童文学”为旗帜,持续推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
作丛书》近60部精品力作,培育了任溶溶、秦文君、张之路、周锐、沈石溪、杨红樱、汤素兰、董宏猷、萧萍等一大批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畅销儿童文学作家,被誉为“跨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天空的三面美学大旗”之一。
    浙少社以“感动”为特质引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读物阅读热潮,成为“两个效益”完美结合的成功尝试。2004年8月,由浙少社举办的首届“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征文大赛在全国范围展开,全国近百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次征文活动。《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4册)出版后,很快成为全国少儿类图书的畅销书,并被国家新闻
出版总署列入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一个月后,国内出版社争相效仿,包括浙少社在内的数个版本的《爱的教育》全部登上全国少儿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一改《哈利·波特》等引进畅销书长期独霸榜首的格局。一方面注重为大局服务,另一方面努力贴近少年儿童的阅读特点,让社会效益在更大的市场和读者认可中落到实处,这才是真正令人感动之处。
    引领先进的阅读理念,让孩子快乐阅读,浙少社让中国儿童图书市场由此改变。浙少社以“自然、亲情、励志、创造、理想”为主题,组织了金波、高洪波、雷抒雁、赵丽
宏、肖复兴等一批国内儿童文学界著名诗人和作家,推出了“红帆船”系列丛书,将中国儿童图书题材从外来的、惊悚科幻为主渐渐引向校园幽默、成长阅读、原创文学为主,将少儿阅读观念从功利渐渐引向非功利。
    从2002年开始,浙少社为培养少儿阅读习惯,与基层书店、作家联手,开展“校园人文行”活动,撒播阅读的种子。近10年来,通过每年200场以上的“校园人文行”活动,人们惊喜地发现,家长们曾经热衷的科普百科读物,其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情趣、升华情感、健康快乐的读物。在少儿出版的十大细分市场中,儿童文学市场从原先的“几被忽略”上升至首位,平均占有率达到37%,最高时超过40%。
   “改革、发展、再改革、再发展,希望我们永远充满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把我们的速度保持下去,希望浙少社跑得更远,跑得更好,跑得更快!”浙少人如是说。
  • 浙江少儿社部分荣誉
    ——1992年12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单位(新闻出版总署、人事部);
    ——1998年12月,全国优秀出版社(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
    ——2007年12月,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新闻出版总署);
    ——2009年4月,首届“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新闻出版总署)。
【浏览次数( 3409 )】 【 】 【 】
"));
网站地图